南平实验室建设_南平实验小学官网公告
文章目录:
- 1、福建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
- 2、工程项目自检自查报告5篇
- 3、武夷学院历史拜托了各位 谢谢
- 4、武夷学院教务处入口:http://www.wuyiu.edu.cn/jwc/
- 5、南平市农科所为闽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福建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
学校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原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历史溯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乡贤名士陈璧、孙葆瑨、力钧,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解放前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办学以来,已培养了15万多名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校友遍及海内外,在建筑、机械、电子电气等各行业做出不凡贡献,素有福建“建筑业的黄埔军校”、“机电工程师的摇篮”美誉。
清末民国时期
1896年,林纾、陈宝琛、陈璧等人在福州南台苍霞洲林纾旧居(今福州市台江区苍霞洲46号)创设“苍霞精舍”,光绪二十四年,迁至乌山麓蒙泉山馆,改名绅设中西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苍霞中学堂,设铁路、电报等科。光绪三十四年(1908),迁至南台横山铺(吉祥山),铁路科改为土木科。宣统元年(1909)改为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1914年改名福建公立专门工业学校,1927年改名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分校,1929年改名福建省立福州理工中学。
高工时期
1933年8月,工科改为福建省立福州工业职业学校,理科改为省立高级中学,两校合用校舍。1935年高级中学停办。1938年2月迁往长汀,8月龙溪工业职业学校并入,改名福建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高工”)。1940年1月,土木、建筑两科并到南平,1942年1月学校改名福建省立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5年11月,学校迁至福州水部(东水路)。1952年9月改名福建省福州工业学校。
建专时期
1953年7月,分土木科设福州建筑工程学校,迁盖山区霞湖。1956年1月,改名福州城市建设工程学校,隶属于国家城市建设总局。1958年,学校由福建省建设厅主管,改名福州建筑工程专科学校。1960年升格为福建建筑工程学院。1963年学院停办,保留中专。1969年底(文革期间),学校再次停办。1974年7月学校复办,建校于今福州市仓山区长安路89号。1980年,经教育部审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94年更名为福建建筑工程专科学校,是福建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土建类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职业技术学院
1985年3月,中华职教社福建分社和福建省机械工业厅联合创办福建中华职业专科学校,校址位于福州市福马路浦东。1986年改称福建中华职业大学。2000年,福建中华职业大学与福建高级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福建职业技术学院,有鳝溪校区和浦东校区,校训“敬业乐群”。
2000年福建中华职业大学、福建高级工业学校合并组建福建职业技术学院。
(图册《福建工程学院》资料来源,图册《工院校园风光》来源于官网 ) 学校教育人才从应用科研出发,成绩突出,在福建省众多本科大学中独树一帜,连续五年就业率和初次签约率均在96%以上,位居福建省高校前列,与省审计厅、住建厅、人防办、消防总队等联合培养急需人才,与省电子集团、交通集团、能源集团等龙头产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专业强,教学优。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欢迎。
办学成绩突出,学术交流频繁,获批国家留学金委“国际学术互认课程项目”和“国家公派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
据人民网报道,2015中国大学毕业生质量排行榜福建工程学院毕业生质量排列全国263名,福建省第7位。
(图册资料来源于福建工程学院新校区建设办公室 )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
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
建筑工程计量、建筑施工技术 等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
与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龙工(福建)机械有限公司、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设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
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重点学科9个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材料加工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10个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城市规划、工业工程、建筑学、勘查技术与工程
省级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名单16个
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学、车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通信工程、通信工程(国脉信息学院)、软件工程、工商管理、广告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3个
省级精品课程35门 福建工程学院省级以上(含省级)精品课程一览表序号 课程名称 级别 负责人 1 建筑工程计量 国家精品课程 刘元芳 2 建筑施工技术 国家精品课程 蔡雪峰 3 建筑设计 省级精品课程 李积权 4 测量学 省级精品课程 余明 5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省级精品课程 陈云川 6 电器控制与PLC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 李建兴 7 电力电子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 黄家善 8 工程项目管理 省级精品课程 陈群 9 建筑结构 省级精品课程 张建勋 10 基础会计 省级精品课程 梁水源 11 建筑装饰构造 省级精品课程 曾晓红 12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省级精品课程 范有发 13 工程经济学 省级精品课程 刘国买 14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省级精品课程 陈文哲 15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 蔡雪峰 16 土力学 省级精品课程 张建勋 17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 刘心中 18 微观经济学 省级精品课程 李永苍 19 电路 省级精品课程 胡驰 20 燃气输配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 侯根富 21 城市规划原理 省级精品课程 林从华 22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省级精品课程 刘元芳 23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省级精品课程 江吉彬 24 管理信息系统 省级精品课程 吴少雄 2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省级精品课程 许丽平 26 CAD/CAM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 江吉彬 27 模具制造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 陈鼎宁 28 高等代数 省级精品课程 唐晓文 29 婚姻与继承法学 省级精品课程 官玉琴 30 综合英语 省级精品课程 牛励强 31 财务管理 省级精品课程 梁水源 3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省级精品课程 杨伟才 33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 省级精品课程立项 孙群 34 房屋建筑学 省级精品课程立项 刘丹 35 管理学原理 省级精品课程立项 罗辑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机电工程实验中心、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综合实践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等5个 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
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支撑2个
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13个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
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专业硕士点3个工程硕士(机械工程领域、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管理
专业硕士合作与交流
与国内外知名院校有着良好的学术交流,福建工程学院是第一所与同济大学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高等院校,研究生班由同济大学派遣以教授博导为主的教师团到校授课,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由同济大学授予工程硕士学位,颁发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工程硕士学位证书。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愿意派出骨干教师进行交流合作。
与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等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签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协议。 与底特律大学合作举办0.5+1硕士项目,开设专业:财务经济学硕士,机械工程硕士,计算机信息系统硕士。 (图片资料来源 ) 机构设置 福建工程学院管理机构列表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 纪委办·监审处 组织部 、党校 宣传部(文明办) 统战部 保卫处(武装部) 机关党总支 团委 工会 教务处 科研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学生工作部(处) 人事处 计划财务处 资产管理处 后勤管理处 基建处 发展规划办公室(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 产学研办公室 校友会 产业管理处 资料来自于官网 福建工程学院教学实践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机械工程实践中心 电子工程实践中心 建筑工程实践中心 资料来自于官网 福建工程学院教学示范中心电子电气实验教学中心 机电工程实验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土木工程综合实践中心 计算机实验中心 资料来自于官网 新校区图书馆 福建工程学院图书馆(新校区图书馆)面积超30000平方米,总投资1.6亿元,高72米,是福州大学城最高的建筑物,也是福建工程学院的标志性建筑,于2012年10月8日投入使用。图书馆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和藏、借、阅一体的管理理念,加强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朝着建设一流的同类高校图书馆的目标努力。
(图册资料来源于福建工程学院新校区建设办公室 ) 就业指导中心 福建工程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是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处)下属职能机构,是学校专职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窗口部门,中心于2010年5月被共青团福建省委授予第七届“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奖)”荣誉称号。
中心以“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为宗旨,代表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行使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并为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相应的服务,中心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升就业层次为中心,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为重心,以开拓就业市场为导向,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强调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心将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强化就业服务意识,努力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位置:福州市闽侯大学城学府南路3号福建工程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图片资料来源于福建工程学院苍霞人才网 ) 学校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产学合作紧密。于2012年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专家审批,获得省内唯一奖项,实现了学校在科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并承办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主办了第三届制造科学与工程国际学术会议等一系列大型国家级学术会议,在科研产业的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
与300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等多家著名企业签署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书,与GE公司、西门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一批先进的实验室。近年来,该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经费达1.7亿元。
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
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实验室、福建省数字化装备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土木工程新技术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省级科研机构14个
福建省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技术开发基地等14个
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8项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3个
福建绿色节能环境材料工程中心、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13个
校级科研机构32个
福建工程学院企业管理研究所等32个
省部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5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52个)、“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
校办企业14家
同时,学校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GE公司、西门子公司、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300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 福建工程学院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序号 名称 批准部门 批准时间 1 福建工程学院先进制造生产力促进中心 福建省科技厅 2002 2 福建省模具技术开发基地 福建省经贸委 2003 3 汽车关键零部件试验平台 福建省科技厅 2007 4 福建省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科技厅 2008 5 福建省高校材料制备及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教育厅 2008 6 福建省高校绿色节能环境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教育厅 2008 7 福建省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技术开发基地 福建省经贸委 2009 8 福建省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科技厅 2009 9 福建省高校闽台合作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教育厅 2010 10 福建省高校工业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教育厅 2010 11 福建省机床行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福建省经贸委 2011 12 福建省知识产权研究院 福建省知识产权局 2012 13 福建省数字化装备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科技厅 2012 14 福建省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科技厅 2013 15 福建省土木工程新技术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科技厅 2013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3年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福建工程学院和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公司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汽车玻璃深加工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陈文哲教授(福建工程学院副校长)科研团队荣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是福建工程学院办学历史上取得的最高科技奖项,是新世纪以来福建省第4所获得“国家三大奖”的高校,是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唯一取得国家级科技奖项的学校。 科研现状 学校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产学合作紧密:截止2012年10月有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等1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科研机构31个,校办企业14个。与300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等多家著名企业签署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书,与GE公司、西门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一批先进的实验室。主持省级以上科技重大专项7项,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 科研项目与成果 据官网显示,学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经费达1.2亿元。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共6项。发表学术论文2878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306篇次。出版学术著作118部。申请专利138件。 科研定位与特色 面向福建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重视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主要从事“三新”研究与“四技”开发,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工程项目自检自查报告5篇
1.工程项目自检自查报告
根据__市高新区国土建设局要求,依据市住建局《关于印发全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及建筑市场监督执法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__精神,__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筹建处对新院建设工程进行了认真的自检自查活动。
一、项目基本情况:
__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迁址扩建项目,建设位置位于__。占地面积__平方米,建筑面积__平方米,建设投资约__亿元,建设周期3年。分两期工程建设,一期工程约为__平方米。设置床位__张,主要包括门诊医技综合楼、保健楼、1号住院楼(儿科病房楼)、2号住院楼、后勤楼、感染楼,共六个单体。局部有连廊连接,局部设地下一层。一期工程共分为两个标段,一标段建筑面积__平方米、二标段建筑面积__平方米。
二、目前项目进展情况:
目前新院建设已经完成了工程建设前的各项手续。组织实施了施工总承包(一标段是__集团有限公司、二标段是__有限公司)、工程监理(__兴监理公司)、跟踪审计(_审计公司、__联合审计公司)、以及院墙施工(_建筑公司)招标。现在一标段__公司完成了施工场地的场平,办公及生活临舍的搭建,完善了工程报建手续。于10月23日动工挖槽,目前门诊医技楼完成土方的70%,一号楼、二号楼各完成40%。完成塔机基础备案,现正在进行塔基浇筑。二标段_公司完成临舍建设,基本完成场平工作。南部院墙已完成毛石基础施工,北院墙正在进行挖地基。
三、自查总体情况:
在新院建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下,由筹建处牵头对工程进行了检查。由于工程刚刚开工,施工工程量很小,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及各方主体市场行为。从检查情况看,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履行规范,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安全生产措施基本落实,市场行为规范。
1、能认真贯彻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工程施工强制性标准。各类招标完全按照招标程序进行,各项施工手续办理齐全,有施工许可证,安检、质检手续做了备案。医院筹建处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人员分工,制度都进行了上墙张贴;施工、监理单位的质量、安全意识较强,按照创建示范工程标准,制定了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美化了施工环境。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都具有相应的资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按照投标的悉数到岗尽职。不存在挂 靠、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
2、工程建设各方建立了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并能有效运转,施工图审查及时完成。及时制定工程质量保证措施并跟踪实施,工程质量总体较好。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比较齐全和规范。
3、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较好,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基本形成。各项安全专项方案都能及时制定和贯彻,施工现场的建筑起重设备已备案,并正在搭建,文明施工水平较好。检查中未发现的安全隐患。
四、存在问题:
一是项目经理存在不及时不到岗的现象。二是监理人员旁站记录内容不齐全。三是监理单位未能对有关安全生产标准进行强制监督。
五、下一步措施:
今后要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服务,加大检查力度。二是加强诚信建设,规范市场行为。坚决遏止挂 靠、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三是深化施工现场管理,促进工程质量管理再上新水平。四是全面落实建筑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工作。真正把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个员工。
2.工程项目自检自查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建设。
(二)项目性质:改扩建(未作更改)。
(三)主管部门:省农业厅(未作更改)。
(四)建设单位:县农业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
(五)建设单位负责人:吉克以布。
(六)项目建设地点:____
(七)建设内容及规模:
1、装修改造县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636平方米(未作更改)。
2、购置仪器设备87台/套。
(八)项目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
根据初步设计项目编制方案批复,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的项目预计中投资为3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40万元,地方配套60万元,中央投资240万元均已全部到位。
二、项目进度
1、实验室建设情况:__年__月__日建设有限公司以47.81万元中标室内外装饰及水电安装改造(不包含室内试验台柜等辅助设备),于__年__月__日与县农业局签订了施工合同(无违反 政府招投标管理规定情况)。
情况说明:由于实验室建设地点为原种子公司院内办公楼,牵涉农业局两个业务站办公室、局里三位职工以及一退休职工家属的住宿迁出,农业局一时无法解决房屋问题,延迟开工近__个月,__年__月__工程建设正式开工,__年__月__日工程完工。__年__月__日由发改局、城建局、财政局、气象局、农业局、建设有限公司等部门共同组成验收组,对实验室建设按照合同签署的建设内容进行了初步验收。
2、项目仪器采购情况(无违反 政府招投标管理规定情况):根据项目建设要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的仪器采购由县人民政府采购中心组织进行网上公开招标采购,__年__月__日在县政府采购中心开标,中标单位是__公司,中标价位185.89万元。__年__月__日签订了仪器采购合同,__年__月__日已收到__有限公司采购的仪器101件。
情况说明:采购的仪器按照采购合同进行了接收,但实验室部分辅助设备(实验台、柜)尚未建设完善,目前未对采购的仪器进行功能性验收。
三、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资金实行专帐管理,无截留、挪用。截止__年__月,项目资金使用如下:
1、可研报告编制、环评、初步评审费、初步设计费等15万元。
2、实验室建设47.81万元。
3、实验室外部主水管道改造费0.57万元。
4、实验室建设监理费1.5777万元。
5、仪器采购资金185.89万元。
6、实验室建设设计费1.797万元。
7、县级配套资金47.3553万元。
以上项目建设资金总计300万元。
四、下一步项目建设计划
力争于__年__月底以前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内容,并申请__省州验收。
3.工程项目自检自查报告
一、排查对象
(一)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共8个(500万元以上),分别是:
1、尤坑坑尾(墨斗窠)挡土坝及涵洞工程。
2、南平市建溪学校教学楼。
3、西区社会福利中心(一期)。
4、大横绿色产业区3#、4#标准产房。
5、大横绿色产业区一期场地石方c标段工程。
6、_区档案馆。
7、_广场。
(二)其他投资项目(非政府投资项目3000万元以上)3个,分别是:
1、南平新城中心(二期一号地块)
2、上江城
3、南平新城中心(二期二号地块)
二、排查结果
(一)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投资500万元至3000万元)排查情况。
1、无问题的7个:南平市建溪学校教学楼、西区社会福利中心(一期)、大横绿色产业区3#、4#标准产房、大横绿色产业区一期场地石方c标段工程、_区档案馆、_广场。
2、有问题的1个:尤坑坑尾(墨斗窠)挡土坝及涵洞工程,该工程在项目环节工程建设实施和质量管理一栏中,未办理施工许可证。
(二)其他投资项目(非政府投资项目3000万元以上)排查情况。
经我局工作人员排查,3个其他投资项目没有发现问题。
三、治理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各相关单位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认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武夷学院历史拜托了各位 谢谢
关于武夷学院历史典故: 武夷学院的前身是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创办于1958年,1978年复办(原名“建阳师专”, 1980年更名为“南平师专”)。1991年, 在巩固师范教育的同时兼并南平职业大学,拓展了职业教育。 2005年4月教育部批准在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武 夷学院。近年来,围绕举办武夷学院的目标, 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和其他办学条件建设,整体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办学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3月19日, 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撤消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设置武夷学院全日制本科高校。 办学规模与系部设置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931人。现设有管理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旅游系、艺术系、 经济与数学系、电子工程系、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公共基础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12个系部。学科专业现有39个专业, 并初步形成以教、文、旅、绿、新为特色的,以人文、管理、 工学为重点的学科结构。2007年已首批设置汉语言文学、英语、 数学与应用数学、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环境工程6个本科专业。教学与科研水平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以质量为生命线,突出培养学生“会学习、能运用、敢创新” 的综合职业能力。学校强化了课程建设,现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 校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重点课程12门。学校强化了实验室建设, 现有各类实验室15个,通过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率、利用率, 加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校强化了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已建立了100余个教学实习基地。 学校加强了拟首批设置的本科专业建设,设计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 努力使本科专业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适应本科办学需要。 2000年以来,全校教师已正式出版著作、 编写或参编教材60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7篇; 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71项;目前各类在研项目100余项。 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439人。具有高级职务教师138人( 正高30人,副高108人),占专任教师的31.4%;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142人,占专任教师的32.3%, 另有在读研究生学位教师102人。聘请校外教师61人。 有关专业与课程中,高级教师配备符合教育部要求。 基础设施学校现有占地面积123.36万平方米(1850亩), 武夷山校区还有规划预留发展用地86.67万平方米( 1300亩)。校舍面积20.56万平方米(武夷山校区16. 68万平方米,南平校区3.8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 行政用房12.71万平方米,生均16平方米;学生宿舍6. 94万平方米,生均8.75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400万元。 建成拥有千兆出口、千兆骨干、 百兆交换到桌面的覆盖全校的校园网。图书馆藏书80万册, 期刊1300余种;拥有SAN架构的IBM存储系统, 容量达14TB;建立了期刊、报纸全文数据库、硕博论文数据库、 知识视频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中外文本地镜像站点。 人才培养学校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会学习、能运用、敢创新”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积极组织健康向上的学生业余文化活动, 现有篮球、足球、舞蹈、摄影等各类协会和多个学生业余文化社团。 学校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近三年来,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0% 以上教育管理与基本办学理念学校具有较强的管理队伍, 校长张祖英教授曾长期在清华大学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 办学以教师为本,一切依靠教师,依靠一切教师, 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学校注重校园文化精神的培育, 确立了“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宗旨和“求真向善、自强不息” 的校训,积极倡导“致知力行、团结奉献”的校风, 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学校连续多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学校”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等荣誉称号。目前, 学校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按照本科办学的各项指标要求, 努力提升办学内涵和质量水平,朝着办“人民满意大学” 的方向奋力拼搏。学校的升本筹建工作得到了中央、省、 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先后视察了筹建中的武夷学院, 对筹建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学校的发展寄予厚望。学校地址: 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大道16号
武夷学院教务处入口:http://www.wuyiu.edu.cn/jwc/
武夷学院教务处入口:
历史沿革:武夷学院是教育部于2007年3月19日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8月12日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62年1月,在福州师范学院并入的基础上组建南平师范学院。1963年9月,学校与厦门、泉州等几所院校合并组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以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内涵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开放办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接班人。
学校总体定位: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
发展目标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以茶学、旅游管理、艺术学为特色,积极培育新型工科,努力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闽北、服务福建、面向全国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校训:涵养穷索,致知力行
学校精神:艰苦创业,奋发有为
美丽校园:学校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四通八达,特别是伴随合福高铁的开通,仅需1小时即可到达福州,3小时即可到达厦门、上海、南京、合肥、长沙等沿海中心城市和内陆城市,6小时到达首都北京,学校对外发展的空间半径得到有效缩小,办学区位优势不断凸显。校园占地面积3000亩,依山傍水,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四季如画。学校为福建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办学条件:现有校舍建筑面积45.8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7亿元,图书馆藏书238万册(含电子图书103万册),建立了期刊、报纸全文数据库、硕博论文数据库、知识视频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中外文本地镜像站点,有力提升服务教学科研水平。各类教学、生活、运动等设施齐全,人文化、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的现代校园初见雏形。
办学规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5余万人。设有茶与食品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旅游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商学院、海峡成功学院、玉山健康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课教学部等15个教学院(部);43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办学特色:根据应用型办学定位,结合区域特色,积极培育并初步形成具有闽北地域特色的办学特色。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含应用型)8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中国社科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武夷茶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竹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特色创新平台25个;获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近500项;获批福建省2011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朱子学研究中心”获批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荣获福建省高校优秀社科研究基地;朱子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入选福建省首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闽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落户学校,中共党史读书社、读书社为福建省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
师资力量:学校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大力开展应用型教师培养,加强与企业互聘“双师双能型”教师。我校现有教职员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780余人,外聘教师20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1%,具有硕博学位教师占85%;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高层次人才8人,省级高层次人才34人。此外,130余位院士、“*”、“闽江学者”和知名专家聘为学校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多国文教专家在校任教。
产教融合:学校为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高校、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围绕闽北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瞄准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服务南平千亿食品产业的生态食品专业群、服务南平旅游千亿产业的旅游养生专业群、服务南平千亿竹产业及生物工程重点发展产业的生物资源利用专业群、服务南平机电制造千亿产业的智能控制专业群、服务南平文化创意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专业群和服务武夷新区、延平新城、新农村建设的智慧城镇建设专业群等6大专业集群。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共担、互惠多赢”的原则,学校充分发挥董事会在校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建设重融合的产业学院,与福建圣农集团合作共建圣农食品学院、与福建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太阳电缆学院、与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中旅学院、与武夷山市政府共建朱子文化学院、与台湾中华海峡两岸教科文交流学会共建玉山健康管理学院、与香江集团等大型茶企通过2011协同创新项目共建武夷山茶学院等六大产业学院。
创新创业:学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首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落户学校;学校是首批列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之一,“武夷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入选首批“福建省青年创业示范园区”。截至目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福建省建筑结构大赛、福建省机械创新大赛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900余项;在福建省首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3个铜牌,居新建本科院校首位;1人获省“创业之星”奖,6人获“创业之星提名”奖,获奖数量和等次位居新建本科院校之首;5个创业团队获省人社厅高校毕业生省级创业资助,居全省高校首位;校内注册备案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已有180多支,培育学生创业示范店50家,带动直接就业人数达500余人。
社会服务:学校紧紧围绕南平市绿色发展行动纲要和七大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武夷学院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5年)》。立足“大武夷”县域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一县一特色、对接有重点”的原则,实施与“大武夷”经济圈15个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协同合作计划,在智力支撑、科技服务等方面成果丰硕:校地携手建成了“福建省生态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平台”、“闽北科技研究院竹产业研究分院”等创新平台;配合南平市新农村建设、武夷山市实施武夷山市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等,组织师资深入企事业单位、行业一线、乡镇农村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年均受众达3万人次。
开放合作:学校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也是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推广中心。近年来,已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南非等国400余名留学生来校进行长期或短期学习;首批到校南非自由省留学生已有61人顺利通过汉语4级考试,进入专业学习阶段;20余名留学生获得福建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与马来西亚砂拉越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交换生项目;承接国际友人、海外华裔及香港、台湾、澳门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游学班、中华才艺培训班、文化体验班等活动人数达12000余人次。不断深化闽台交流合作,与台湾政治大学、彰化师范大学、高雄大学等20余所高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在成功举办闽台“3+1”合作办学模式的海峡成功学院基础上,学校与中华海峡两岸教科文交流学会(台湾玉山高校联盟)合作建成玉山健康管理学院,在全国率先试点闽台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4+0”办学新模式,吸纳台湾优质教育资源共育应用型人才。
校园文化: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较好地发挥了校园文化活动对学风建设的推动作用。学校形成了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文化大讲坛、社团文化节为主要平台,涵盖跨学科讲座、创意大赛、创业大赛、DV大赛等载体活动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项目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省大学生艺术节、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中获佳绩,学校拥有各种学生社团60多个,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学校荣誉:学校先后荣获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省级文明校园”“福建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水利风景区” 等荣誉称号。
南平市农科所为闽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完成6个水稻品种申报审定工作,其中5个水稻品种通过福建省初审,推荐13个优质稻新品种参加国家、省区域试验或联合体试验;
引进13个网纹甜瓜品种,4个小番茄品种,进行栽培管理工作收集试验数据,进行小番茄测产;
在 南平市 建立各类食用菌示范基地6个,示范总规模100余万袋;
承担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其中甜糯玉米两组22个品种,菜用大豆品种1组10个品种,甘薯3组34个品种;
……
日前,南平市农科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南平分院)2022年度半年工作会议召开,会上亮出的一组组数据,见证和记录了南平市农科所2022年上半年发展的铿锵步履。
今年以来,南平市农科所按照“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协同创新、务求实效”的原则,充分借助省农科院科技与人才优势,围绕水稻、茶叶、食用菌、蔬菜、水果等南平区域特色产业,以科技创新、技术展示、技术推广、技术合作、人才培养五大方面为协作内容,通过打造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服务等平台,为推动南平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
“论文要写在大地上,成果要留在农户家。省农科院南平分院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在武夷山吴屯乡、岚谷乡,浦城莲塘镇、枫溪乡等地推广‘稻-萍-渔’‘稻-萍-螺’生态种养模式,注重科企合作技术推广、科研协助推进项目。”南平市农科所所长张传生介绍,省、市科技人员还深入武夷山、松溪、建阳等地茶园,为推进生态茶园的建设推广提供科技支撑,助力茶产业提质增效。“我们在浦城薏米产业绿色发展与秸秆综合利用服务和高档果蔬生态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张传生说。
与此同时,省农科院南平分院数字农业研究中心在服务重点县市、完善数字中心建设上有所收获。推进光泽数字农业先行县构建,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逐步构建分院数字农业研究中心溪口山示范区,推广数字化果园建设及技术集成应用等。
“华东球根花卉研发中心被列为第七期福建省林业种苗科技攻关项目示范基地,鲜切花示范30万株,繁育商品球100万粒,籽球200万粒,诱导原生籽球200万粒;建成20亩省级百合种质资源圃,引进种植百合种质资源49份;全面启动20000平方米种苗工厂建设,规划建设1000平方米百合种质保存与繁殖实验室。”张传生表示,省农科院南平分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不仅在构建球根花卉产业链方面取得好成绩,而且还根据我市食用菌种植特点,积极推广食用菌种植相关技术,助力南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
省农科院南平分院落叶果树中心则以梨、桃、李等落叶果树生产示范及技术推广为中心,扎实推进基础建设,加速技术落地生根:推进葡萄引种和高新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新引进葡萄种质7份;引进低需冷量早熟桃品种6个;完善建瓯基地梨种质资源圃建设,引进梨种质资源32份,完成梨种质资源圃内180份资源的保存工作。
农业,是大国竞争的基石;种子,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在推动绿色作物育种,增强种业自主实力方面,省农科院南平分院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与中国水稻所、湖南水稻所专家组建团队科技特派员入驻永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永富种业创新研究院”,以合作项目为抓手,加大院地合作和科企协作力度,把创新链、成果链、服务链建在产业链上,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创新体系与产业培育机制。
“种质资源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我们在武夷山五夫镇建立育种基地300亩,加强优质、高效、高产、稳产、绿色安全的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在闽北建立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带动农户4000多户,预计增创经济效益1300万元。”张传生说。
“农,天下之大本也。”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无论科技如何进步,都离不开农业基础。省农科院南平分院常务副院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徐春晖表示,省农科院南平分院将始终以党建抓引领,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让科研种子扎根闽北广阔田野,为全省乃至全国种业繁荣及粮食安全作出更多积极贡献。(卢国华)
实验室气路安装气路
回复理机构列表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 纪委办·监审处 组织部 、党校 宣传部(文明办) 统战部 保卫处(武装部) 机关党总支 团委 工会 教务处 科研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学生工
实验室气路低压报警器
回复人在福州南台苍霞洲林纾旧居(今福州市台江区苍霞洲46号)创设“苍霞精舍”,光绪二十四年,迁至乌山麓蒙泉山馆,改名绅设中西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苍霞中学堂,设铁路、电报等科。光绪三十四年(1908),迁至南台横山铺(吉
白银实验室气路安装公司
回复,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解放前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办学以来,已培养了15万多名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校友遍及海内外,在建筑、机械、电子电气等各行业做出不凡贡献,